人類圖是一個工具,常會聽到說這工具能看出你/妳的很多資訊,但其實背後的運作還是離不開你如何約束自己。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人大腦的能力,他很會影響你回到心流,在人類圖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內在權威,這意思是說,純粹的相信你身體的意願,但身體不會跟你溝通他為什麼這樣選擇某件事情。
一個不會跟你/溝通的自己,需要的是你無條件的信任他,但腦袋這時候就會出現,假設跟預設任何具有可能性恐懼,你就容易否決或對身體的感覺出現過度的揣測。
通常腦袋會勝利,因為外在有很多規矩與限制,讓你真的很難順應身體的意願或者選擇,不是說順應身體之後一定就一舤風順,而是有些體驗你本來就要去經歷,有些事情你我如果不選擇在當下面對,它可能就積蓄力量以更大的方式或規模讓你不得不面對,很多的工具似乎也都是這樣。
它需要隨時在你生活中運轉,否則就像你有一台車但你從來不發動他,這跟沒車是沒什麼區別的,人類圖很玄很不好懂,但他就像是所謂的湧現能力,泡著泡著某天就忽然懂了一點,它是工具,提供了些具體的方法,但它的運作跟其他古書所講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呈現的方式不同而已。
愛自己的方式很多,但愛是種行為,願大家都能一起持續落實在生活中。
文/ JeTt
人類圖中的情緒內在權威是什麼意思呢?所有事情都用情緒化的方式做決定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換個名詞解釋為感受型內在權威或許比較好懂,情緒中心有個特徵,是要完整的對你/妳面對的一切,充分的體驗與了解,這當中會依照你接通的通道而產生不同的議題,可能關係於家人、自我、社會,成為你體驗的依據,忍耐的過程中你得到什麼?不被理解的過程你得到什麼?還有眾人的感受是什麼?但都離不開你對於這件事情,體驗到全部的面貌了嗎?
體驗不是說你一定真的要一直進行些什麼具體的行動與作為,你反而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去消化一件事情發生的前中後,你分別有什麼感覺,可能這件事情一開始讓你很痛苦,但你先擺著不要採取任何行為,等到事情又過了一兩天,再去感受還有這麼痛苦嗎?再過一週之後還痛苦嗎?這期間的感受你會發現它一直在變化,等到了一定的週期完成了一個循環,你心中自然會有一個基準認定你要不要做這件事情,所以才說不要在當下做決定,要等待情緒的清明,不是要你到心如死灰或者依然保持熱情澎湃,只是讓你稍等一下感受完整件事情的變化再下決定,這段期間腦袋的質問與幻想不可能放過你,會催促著你做出很多你事後會後悔的事情,進而產生了非自己。
文/ JeTt
人類圖中,薦骨內在權威是什麼意思呢?人體中確實有薦骨這個部位,那我身為一個沒有穩定薦骨能量設計的人,我感受到外來的薦骨能量,是一種在腰部一股熱能或者說躁動感往上竄的感覺。
在透過[他人]詢問你是非題的問題,例如說,你晚餐想要吃樓下巷口麵攤的陽春麵嗎?問題需要盡可能的詳細跟具體,而最後的答案是要或不要的是非題,西方人的表達比較誇張,會有嗯嗯的聲音代表同意,或者嗯哼~代表不要,也有人是直接付諸行動,可能問完他就已經走到門口要出發了,或者點頭之類的細微身體動作,畢竟東方人就含蓄一點,要我們表現出很誇張的回應,不是我們的風俗,你可以透過練習,去留意自己是哪一種的回應動作。
那為什麼要透過這個模式判斷,並且以此當作自己要不要做事情的準則呢?其實身為薦骨內在權威的人,你一定是生產者類型,你們每天的能量是固定的,用完就必須要睡覺,但每一件事情所耗費的能量是不一樣的,通常生產者都專注在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沒有外來的能量打斷你們,不會引發身體的機制去重新對另外一件事情做出[評估]這是確認你剩下的能量能不能完成這件事情的機制,如果不夠還硬做,就像是開支票卻跳票的狀況,事情做不完,導致虎頭蛇尾。
文/ JeTt
-榮格 ( Carl Jung )
小時候我們就看過孟母三遷的故事,一個人的生長環境、居住環境確實對我們有著莫大的影響!而在人類圖當中我們也會常常提到,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很重要,尤其是G中心空白或是你的空白能量中心比有定義的多!那麼環境對你的影響會更加顯著!
小時候的我們可能無從選擇,但是現在的我們是有選擇的!
很多人以為我可以選擇我的環境,那麼這地方我不喜歡,那麼我就離開這地方!其實並不一定是如此,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問問自己,我為什麼不喜歡這地方,因為這地方讓你想起了什麼不開心的人、事、物?還是這地方好吵、讓我們沒有辦法專心?這地方好亂不符合你的期待?其實很多時候只是我們沒有找到方法,去看見我們可以如何更好!
改善環境可以先從我們住的房間開始!所以可以觀察一下,你的床、衣櫥、梳妝桌是不是符合你的期待呢?很多居家斷捨離都會先從衣服開始,因為衣服就是我們對外給人的象徵,這區塊就像人類圖的人生角色一樣,我是否表裡一致呢?其實從衣服你就可以看出來了喔!外在世界是你內在世界的投射。很多時候知識我們都已經知道很多了,我們需要覺察,有意識地觀察自己的環境,是否如我們所說的!
文/ Yunik 佑妮
長期生活在噪音的環境中,會讓我們容易出現心律不整、心悸等症狀。甚至失眠、睡不好晚上不能好好休息,自然就會影響到白天我們的工作狀態還有心情!那在環境中有哪些噪音影響著我們呢?
小時候的父母爭吵、父母的喋喋不休這些都會延伸因為童年的記憶產生長大後的我們對於聲音的容忍度差異不同,甚至是產生的情緒波動不一樣。透過人類圖我們可以知道自己是聲音敏感型,那麼在居住的空間,可以讓自己擁有一個自在不吵鬧的空間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水管的水流聲、隔壁鄰居的噪音、樓上孩子跑跳碰撞聲...好多不同種類的聲音!甚至我們是我們自己想要讓這空間呈現在一種很安靜狀態!到底空間聲音要怎麼做才可以符合你的需求,那麼我們可以做一個噪音評估,從聲音去感受自己是對外在不能容忍還是對自己的內心聲音不能接納呢?!
有些情況只需要黏貼吸音板就可以讓自己感覺舒服,有些時候要製作完善的隔音工程,但其實更多是我們要療癒自己的心!你覺得呢
文/ Yunik 佑妮